医教结合,共助学生“心”发展——记张磊心理名师工作室线上培训活动
近期,为加强学校心理老师与精神科医生的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苏州市张磊心理名师工作室特邀请精神科主治医师、中级心理治疗师、医学硕士李泽华医生,开展 “学校心理老师如何更好与精神科医生合作——常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识别、诊断”专题培训。本次培训相聚云端,由工作室成员邱小余老师主持,园区各校专职心理老师共60余人参与此次培训。
首先,李医生向我们介绍了儿童精神科与成人精神科的不同,结合实例为我们讲解精神科的诊断,包括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以及排除标准,但精神科的诊断有弹性,心理老师可以结合用药,综合理解诊断,不能轻易贴标签。转介时需要和孩子强调哪些症状要告知医生,帮助医生做判断。
接着,李医生强调我们要理解父母、共情父母,当我们不能替代孩子的父母时,不要指责父母,父母做不好是因为能力不足,我们心理老师需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恢复作为父母的功能。
最后,在李医生精彩的答疑中,我们的活动落下帷幕,每一位参训老师都收获颇丰。工作室领衔人张磊副校长进行了总结:作为学校心理老师,我们要充分理解家长能带孩子就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仅是关注症状,更需要看到症状背后的系统,眼中要有人。同时,学校心理老师不具备诊断权,必要时需要规范转介。
通过本次专业培训,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心理工作中要运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在尊重和保密的基础上,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下是本次培训感悟节选:
刘艳丽老师:1.诊断本身不能作为唯一评估,诊断结果可能是具有弹性的,这个部分可以让来访会感到没有被标签化。2.除了诊断外,还要看个体本身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童年经历等。3.有时候家长的过度焦虑和干预会加重学生早期的一些症状性行为,在理解家长的做法的同时,也要和家长工作,减少对学生症状的加重。4.通过李医生的烧水壶、洪水等比喻,我更理解了学生情绪障碍的现象,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有不同的功能,如果可以实现,两者结合最有效。
丁畅老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以后的心理辅导当中,不能仅仅看到学生的症状,更要去了解他的成长史,他的家庭情况,更加关注他这个人。去评估他的认知、社会功能,但不可以去做诊断。在与家长的沟通当中,我们不要批评教育,而是要具体的帮助家长,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父母,让父母回到父母的位置。
王婷老师:了解到了精神科医生是如何下诊断的,从而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是医生对药物的一个比喻,非常形象,药物可能本身没有依赖性,但境况需要持续吃药,才能导致不决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来进行分流,理解了这个之后可以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一审一校:耿静
二审二校:邱小余
三审三校:张磊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