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跨界” 云端一体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为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探索“云端一体化课堂”教学范式,实现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的变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赋能区域新优质教育行动。5月10日,由苏州市教育学会主办、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学会、星洋学校承办的“融合·跨界”云端一体化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中学语文
苏州工业园区中科大附中唐黎明老师执教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以“这是一次怎样的历程?”为主问题,用三个副词“是一次”,“又是一次”,“还是一次”连成一个有梯度的问题,学生从初步体验,到文本体验,再到情感交织,课堂不断升华。唐老师用文本丰富游踪梳理的单调感,再用活动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课堂。
特邀专家杨权栋主任高度评价唐老师的课堂,认为本课用文本丰富游踪梳理的单调感,再用活动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一次成功的跨界课堂。杨主任在讲座中特别指出,核心素养地落实既要注重课程建设,也要重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地变革,把握学生发展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科全面育人。
中学物理
金鸡湖学校邱红老师执教的《微项目课程——浮力秤的制作》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学生制作浮力秤兴趣,带领学生组装浮力秤的初步模型,借助密度计竖直漂浮的奥秘,解决浮力秤竖直漂浮的问题,进而找到0刻度线的位置。接着利用沙袋,记录水面对应的刻度,引发学生得到沙袋质量与增加的浸入深度正比关系,并鼓励学生尝试用浮力知识证明这种关系,分析出浮力秤的刻度是均匀的。均分刻度任务的环节上,让学生意识到无法通过现有的刻度尺精确等分刻度,将数学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融合进来,巧妙解决了制定出了浮力秤的分度值和量程。学生借助新的刻度,完成浮力秤的制作。最后环节让学生通过对比电子秤和浮力秤的测量,引导学生评估和改进浮力秤,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开发和优化浮力秤。整节课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支架,让学生体验项目化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跨学科综合素养。
星洋学校高妍雯老师执教《自制欧姆表》一课。高老师以“伏安法测电阻”引发学生对自制一个可以直接读电阻的电阻表?带领学生设计实验电路图,用已有的知识标出欧姆表的表头,重点分析欧姆表的刻度盘“左大右小”,“左疏右密”等特点,让学生利于学生实验工具自制与改进,在实验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将物理知识落实到实践中。最后与生活中真实的“万用表”进行对比,结合实验原理和精密仪器,让学生也继续优化制作一个精美的欧姆表。
特邀专家杨勇诚教授和叶鹏松主任对两位教师的课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这两节课都是基于学科、基于学生经验、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基于课堂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课堂达成度好。他在讲座中特别强调:课标是学习依据,是学习的底线,课标之外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都可以教。其独特的教育视角,深厚的实践经验,让教师们在“融合、跨界”新形式的教学模式中深受启发。
中学化学
星洋学校吴金莲老师执教九年级项目化研究课程《金属的性质—自制金属蚀刻板》吴老师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渗透大课程美术绘画理念,以芜湖铁画为线索,以金属蚀刻板制作为真实情境为主线进行项目化探究。体现动手活动、试剂微量化、深度学习金属性质3大亮点,让学习更加深入有趣,贯彻了深度学习的理念。
专家毛明老师认为吴老师从芜湖铁画出发,把绘画和化学有机结合,体现艺术和化学学科的创意,是一节对跨学科项目化实践的一次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
中学历史
东沙湖学校王雅云老师的历史课借助“盐”的视角,以小见大,为初三学生们再度梳理了两册教材的主线。本课的核心环节中,穿插使用了地理学、化学学科的分析方式,为学生创设了新颖的历史情境,培养了学生的多学科融合应用能力。本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深刻落实了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素养。
邀请的专家杨权栋老师对本课给予高度肯定。他认为本课在坚持历史学科本位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多学科的原理,用任务群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此外,杨老师还认为,本课兼顾了中考的知识要求和学生的兴趣需求,是跨界教学的一次成功尝试。
中学生物
星洋学校孟悦老师和园区一中孙盼老师,分别执教公开课《芽苗菜的生产与展销》、《稻蛙共生培沃土,生态种养庆丰年》。两位老师的课以项目化为结构,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生物学问题,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邀请的专家黄晨虹和浦彤老师对两节课给予高度评价,她们认为这两节课是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的一次创新尝试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中学地理
星洋学校的孟飞老师执教七年级跨学科的项目化研究课程《西陲明珠 幸福家园—共议克州发展》第4课时。孟老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渗透大课程思政理念,以共议克州发展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真实情境为主线进行项目化探究。前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课堂上苏州和克州的经济数据,理解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必要性;课堂中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克州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对此提出发展建议。整节课在浓浓地理味的基础上还与美术学科相融合,通过制作沙盘模型和克州宣传的文创作品,让学习更加深入有趣,贯彻了深度学习的理念。
朱庆龙老师高度评价孟老师的课,认为本节课情境创设巧妙,渗透大课程思政理念,孟老师的标题中西陲明珠 幸福家园-共议克州发展包含区域共同发展内容,渗透思政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安全相关内容;主题选择恰当,围绕区域可持续发展核心主题展开讨论,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落到实处;实施深度学习理念,师生共同挖掘学习内容,其中进行的区域对比、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味道浓厚;尝试进行项目式学习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本节课学生展示内容较多,充分诠释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效果好,达成度高。
中学信息
教科院附校的查子妍老师执教的《H5网页制作——西游记人物形象》一课,以《西游记》人物为核心,依托H5网页编辑平台,通过取经启、筑基石、分工明、成果展四个环节,引领学生投入西游人物网页的制作中。在小组协作、互评的过程中,学生精炼了H5制作技能,强化了团队精神,深化了对名著人物的理解。
特邀专家徐惠苏老师高度评价查老师的课。她认为查老师的课以西游记人物作为导入,定内容、选模版、添素材、设动画、合页面、展作品作为课堂主线,有效提升学生兴趣,学生参与度高。充分展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课程设计合理,增强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查老师在课堂上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不同指导,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环节,学生呈现作品完整,较好完成了课堂目标。
本次研讨活动充分展现在数字化转型引领下的“云端一体化课堂”教学新模式,探索项目化学习方法,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思维、动手能力。有效推进了数字化背景下的课堂变革、课程建设、评价改革,为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教智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撰稿:唐思佳
一审一校:孟飞
二审二校:高韵
三审三校:何积培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