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媒体聚焦>详细内容

他们没有医学背景,但心甘情愿为医学做贡献—— 捐遗志愿者“组团”助学

发布时间:2020-05-06 点击数: 字体:A- A+

  本身是遗体(器官、角膜)捐献志愿者或家属,这些年还自发“组团”资助贫困医学生完成学业——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新加社区的红十字博爱家园,有一群因捐遗结缘的好心人,聚到一起后又相继与市红十字会签订捐助协议,加入助学行列。虽不能到一线救死扶伤,他们却默默为医学、为红十字事业发展传递温度,不遗余力。

  “伲苏州人最糯了”
  让异乡学子感到苏式温暖
  每周二、周五下午,69岁的芮英都会乘公交车来到园区红十字博爱家园,为捐遗咨询者答疑解惑。芮英自己早在2009年就报名登记捐遗,不久后投身志愿服务,现为园区捐遗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正是在这里,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
  这群伙伴都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方玲英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今年74岁的她,已有近40年党龄,普通话虽然说不溜,却常年活跃在公益舞台上。“我初中没毕业,父亲便过世,我就出来跟师学烧菜了。”小小灶台成了她勤恳耕耘的一亩田地,多次获得荣誉。退休后,她继续用这门手艺发挥余热,经常将自己制作的酱汁肉、汤圆、粽子等应季美食,送到独居老人、低保户手中。
  “早早当了学徒,文化学习一直没能继续,我感到蛮遗憾的。”为此,方玲英总在寻找资助贫困学生的机会。在斜塘街道首位捐遗志愿者顾少华的“牵线”下,方玲英找到了芮英,不仅正式报名登记了遗体捐献,从去年起,她还通过市红十字会定向捐助一名苏大医学生。“不希望这个优秀的孩子因为钱而放弃学业,这样也弥补了我的遗憾。”
  爱心帮困助学,芮英从5年前就默默操办起来,至今她已捐款30000元。她自2015年起联系苏大医学部,寻找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与市红十字会签订相关协议,每月向其定向捐助500元,持续至其本科毕业。“伲苏州人么,最糯了呀。”芮英告诉记者,这些孩子来自安徽、陕西等地,她希望他们在苏州这个第二故乡能感受到温暖,有归属感。
  “愿做一颗铺路石”
  尽全力支持医学薪火相传
  去年8月,马秀红的丈夫因多系统萎缩症过世,捐献出了遗体和角膜。“得知他离开后还帮助了2名患者恢复光明,我悲喜交加,酸楚之外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马秀红今年72岁,三年前与丈夫共同报名登记了捐遗。多系统萎缩症,是一种至今未研究透彻的神经性疾病。随着神经系统逐步凋亡,相关功能渐渐丧失,丈夫抱病卧床的情景犹在她眼前。“我们志愿捐献遗体,希望在医学发展路上成为一颗小小的铺路石,为疾病研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而这也是马秀红决定捐助贫困医学生的初衷,“我们家没有医学背景,这是我们对医学、对红十字事业的支持方式。”
  “医学发展是一场接力跑,一代代薪火相传。”就职于苏大附属理想眼科医院的陈钰也已报名捐遗,去年起加入助学行列。她和马秀红都表示,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目睹医务人员的工作艰辛,更觉关爱医学生的必要和值得。“虽然每月500元派不到大用场,但我们希望这些钱能帮孩子加点营养,添置衣物,心无旁骛地投身医学,今后更好地回报社会。”
  作为捐遗志愿者家属,45岁的蓝湧用儿子蓝山的名义捐助了一名医学生。“我儿子在读高一,还是懵懂的年纪。”蓝湧告诉记者,那名大学生受到捐助后,还特地通过市红十字会捎来一封感谢信。“蓝山读后,非常感动。作为父亲,我希望以此让蓝山认识到生活和求学的不易,未来也能把这份正能量传递下去。”
  截至2020年4月28日,苏州工业园区注册登记捐献遗体(器官、角膜)的志愿者共476人,已成功实现捐献69例;今年以来,有21人报名登记捐献遗体(器官、角膜)。

 

苏报记者 陆珏
《苏州日报》2020年5月5日A04版